演员给自己发工资?舒淇黄晓明的操作你看懂了吗
绝地黑号网专稿 在近期上映的院线电影中,越来越多演员以“主演+出品人”的双重身份参与电影项目。这意味着他们不仅是影片故事的演绎者,更成为项目的推动者与风险的承担者。
10月17日开启点映的《寻她》由舒淇主演,同时担任影出品人;10月25日上映的《阳光俱乐部》由黄晓明主演,并担任该片的联合出品人;在今年清明档影片《向阳·花》中,赵丽颖同样身兼领衔主演和出品人。
这些能够同时承担这两种角色身份的演员,大多拥有自己创立或参股合伙的影视公司,并通过公司主体参与影片投资。
《阳光俱乐部》的出品方之一四川好奇易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正是黄晓明在影片成都路演中提及的新成立影视企业。《寻她》的出品方之一东申未来由舒淇与陈坤、周迅共同合伙经营。《向阳·花》的出品方之一重庆新航海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其控股股东和监事正是赵丽颖。
类似的案例还有今年暑期档上映的影片《酱园弄·悬案》。虽然章子怡没有直接挂名出品人头衔,但她与父亲成立的重庆青怡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是本片的出品方之一。所以,章子怡对该项目仍拥有相当程度的主导和决策权。
事实上,这种“自演自投”的模式已在业内成型发展中。吴京、王宝强、成龙、刘德华、古天乐、甄子丹、邓超、周冬雨、姚晨等演员都曾以出品人和主演的双重身份参与电影创作和制作。
能够胜任这两种身份的,通常是具备市场号召力、资源整合能力和商业规划意识的资深演员。
演员为何选择身兼出品人?核心在于从“被动表演”到“主动创造”的转变。
他们不想只是被动等待剧本、等待被剧组选择,更想掌握主动权。作为出品人,演员在项目策划、团队组建、风格定位、市场走向等方面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电影《阳光俱乐部》的创作历程就是典型例证:
黄晓明先购买了一个聚焦母子情的日本故事IP,然后邀请《河边的错误》导演魏书钧执导。在魏书钧认为将该IP移植到中国本土语境,会产生在地性的问题,在他的建议下,项目最终转为原创剧本,并根据黄晓明的个人特质量身打造。
黄晓明在这部影片中饰演智商认知停留在孩童时期的吴优,这不仅令他获得塑造特殊角色的机会,更为他带来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男演员和金鸡奖最佳男主角提名的殊荣。
对处于事业上升期的头部演员而言,这种自投自演、寻找优秀班底拍片、入围拿奖的模式,突破了被动等待好剧本的局限,从而主动创造适合自身的作品,实现艺术追求的进阶,提升作为演员的个人品牌价值。
演员出任出品人,也体现出对市场趋势的把握和行业责任感。
赵丽颖主演兼出品的《向阳·花》以中小成本制作,最终票房达到2.3亿元,成为2025年清明档票房冠军。通过直接投资,推动女性题材电影进入主流市场,被更多大众看见女性叙事,更证明了中小体量项目能够撬动过亿票房的潜力,这对丰富中国电影市场生态具有积极意义。
当遇到自己心仪但融资困难、题材小众的项目时,演员的投资出品往往能成为关键助力。
例如,经典电影《钢的琴》当年在拍摄中途因为资金不足濒临停滞,主演秦海璐自掏腰包才确保影片顺利完成。秦海璐曾坦言投资初衷并非为了票房或奖项,而是纯粹希望完成这部优秀的作品。
周冬雨为电影《阳台上》首次担任出品人,这是一部由她特别出演的文艺片。她曾回应没有想太多关于亏钱赔本的问题,而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去支持这部全胶片拍摄的影片:“胶片电影越来越少,我特别喜欢胶片的质感,就想为它做点事情。”
周冬雨如今再度以总出品人的身份推动新片《花猪》的诞生,将目光投向更需要机会的新人导演。
资深演员利用自己的资源和声望投资新导演的作品,能够为当下影坛注入更多新生力量。
《寻她》是陈仕忠的第一部导演长片,在创作之初,他心中饰演女主角的唯一人选就是舒淇。舒淇看完剧本和概念片后,认为“这个导演值得试一次”,最终双方达成合作。该片斩获上影节金爵奖艺术贡献奖,陈仕忠崭露头角。
这部“大女主”电影也为舒淇的表演生涯带来了突破——她颠覆以往形象,出演一位辛勤劳作的蔗村母亲,从朴素的村妇外型到面对失去女儿的痛楚、直面女性在传统农村社会结构中的困境,由内而外诠释到位,在上影节展映期间广受好评。
姚晨也是扶持新导演的代表人物,她主演并出品的《送我上青云》不仅为自己赢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更让导演滕丛丛获得行业认可,滕丛丛后续执导的《我的阿勒泰》成为爆款佳作。
从台前到幕后,演员通过担任导演、编剧、监制、制片人或出品人等不同角色,深度参与作品的整体创作。而出品人意味着要对电影项目的盈利负责。
影片的市场表现直接关系到投资回报,这就要求演员出品人不仅要懂艺术,更要具备项目管理、市场判断等综合能力。如果电影的口碑和票房双双失利,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更可能影响演员本人的信誉。
通常而言,核心出品人深度参与影片的创作和制作,联合出品人更多承担财务投资的角色。对演员来说,无论以何种身份参与出品,都不能只是盲目出资,而需要真正理解项目价值与市场风险。
在电影制作成本居高不下、风险多元分摊的行业现状背景下,演员出品自己主演的电影,既是对职业范围的主动拓展,也是在艺术追求与商业考量间寻求平衡的智慧之举。虽然面临诸多挑战,但获得的创作自主权、经济回报与个人发展空间,也会让这种“出品人+主演”的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头部演员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