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光影,未来已至:中国电影迎向“十五五”新图景
今日影评 | 走进120岁的中国电影 看见它的现在与未来!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本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恰逢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又值“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起航的关键节点,备受瞩目。

在厦门,一系列契合当下电影产业发展的活动热烈展开,引发行业内外对中国电影未来走向的广泛思考:
影评人、制片人藤井树:这次金鸡百花电影节在“电影+”领域做了深入探索。以厦门为例,这座城市已不仅仅是电影取景地,而是通过与电影产业建立深度链接,正在构建更加多元的产业生态。

演员黄渤:在论坛和展览中,我看到AR、VR、XR等新技术与影像形式层出不穷。这些创新必将改变电影的未来样貌。我们应该主动拥抱变革,及时调整创作思路,争取在全球电影领域率先突破、适应并引领发展。

监制、编剧王红卫:近年来我持续关注各类电影节展的AI板块。作为行业新质生产力,AI将推动电影产业全面升级。无论是资深从业者还是新生力量,都应有勇气直面行业在内容与生态层面的挑战,以全新理念探索电影创作与产业模式,共同开启中国电影新百年的历史篇章。

AI专家田丰:在本次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中,我们见证了众多富有创意的作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得以呈现。科技正在激发我们重新思考人生意义、国家使命与文化发展方向,这种融合将为影视创作开辟新的可能性。

演员郭晓东:我观察到,不仅是本次金鸡奖期间,近期整个行业都在加速与各领域建立连接。这种跨界融合正在创造更丰富的信息交流和合作机会,为电影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今日影评》本期节目让我们跟随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孙俨斌,一起走进120岁的中国电影,看见它的现在与未来。

观众蜕变:从观看到参与

孙俨斌指出,未来五年,“电影”与“观众”这两个概念将被重新定义。观众将转变为“用户”和“消费者”,不再仅仅消费电影本身,而是将电影元素融入日常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未来观众不止坐在影院看电影,而将从被动观看者成为主动参与共创者”这一图景已部分实现。
《浪浪山小妖怪:邀你同行》《唐宫夜宴》等虚拟现实电影的出现,充分说明XR等技术正推动观影体验革新。而这些技术的支持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也给出了明确的指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要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因此,完全可以想象未来电影院将转型为“超级娱乐空间”。

在“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背景下,2025电影频道AI影像人才优选计划已走在前沿。孙俨斌大胆畅想:“未来,现实生活与电影世界或将通过人工智能结合,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人生变成电影故事。”

群体拓展:“一老一小”成为市场新增长点

针对未来观众群体的变化,孙俨斌表示,电影观众群将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扩大。
她引用“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关于“坚持高质量发展”的内容,指出提高居民消费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的目标,将为电影市场拓展提供契机。

“一老一小”群体成为拓展电影市场广度的两个着力点。孙俨斌认为,未来不同的观众和消费者都将在喜欢的影院中,找到更匹配自己需求的内容和放映方式,影院经营模式也将更加个性化、多样化。

产业融合:电影元素渗透生活多元场景

关于电影产业的未来形态,孙俨斌以本届厦门金鸡百花电影节提出的“金鸡百花电影生活季”为例,指出电影正以各种元素形式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
“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放宽准入、促进业态融合等措施。孙俨斌表示,在这一指引下,电影将渗透到各种创新业态中,打造出全新的消费场景。

“目前我们已经启动了电影+旅游、电影+美食等模式,未来电影元素还将以更加出其不意的方式出现在大家的生活中。”孙俨斌说。


节目最后,孙俨斌描绘了自己心目中五年后中国电影的图景:“玩法更多,体验更佳,服务更好,中国电影将更好地与中国观众连接在一起。”

这番展望不仅是对技术进步的期待,更是对电影与观众关系深化、电影文化更加融入大众生活的美好预期。走过120年历程的中国电影,正站在新的起点上,迎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