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1905电影网专稿 在“2025电影频道AI影像⼈才优选计划”及“AI影像征集⼤赛”非遗赛道的对话现场,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碰撞正在上演。当古老的蓝靛染技艺通过AI算法在银幕上绽放新生,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更多可能。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绝地黑号网专稿 在“2025电影频道AI影像⼈才优选计划”及“AI影像征集⼤赛”非遗赛道的对话现场,一场关于非遗传承与科技创新的碰撞正在上演。当古老的蓝靛染技艺通过AI算法在银幕上绽放新生,我们看到了传统文化在数字时代的更多可能。


征集大赛非遗赛道作为本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贵州省委宣传部深度合作,依托贵州省15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底蕴,鼓励创作者运用AI技术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生命。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导演韦宁的作品《蓝靛魂》选择了贵州蓝靛染技艺进行创作,该片讲述离家三年的女孩小满回到贵州乡下染布小院的故事。面对外婆因年迈眼昏而担忧手艺失传的焦虑,小满用手机直播的方式,让带有“瑕疵”的染布在网店售罄,更用直播间五万观众的关注向外婆证明,传承正在以新的方式延续


多元视角,AI让非遗"活"起来


这部AI作品赢得了省级非遗传承人陆勇妹的高度认可。"画面唯美,情感真挚,片中外婆担心技艺失传的场景,让我想起母亲教我学艺的往事。"她给作品打出9分,留一分期待未来更远的发展。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演员蒋依依从年轻人视角分享,最喜欢的是它将传统纹样活化的部分。当那些鸟儿、鱼儿在画面里游动、飞翔时,突然觉得它不再是历史书里的图案,而是有生命、有故事的角色,瞬间就感受到了蓝靛染的魅力。


影评人藤井树认为这部作品完成了一次成功的视觉转译。它没有停留在工艺记录层面,而是构建了一个基于蓝靂染美学的意境空间。AI在这里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电影修辞,它放大了手工劳作中蕴含的哲学意味。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深度探讨,技术如何传承文化精髓


面对"AI能否传承非遗精神"的提问,藤井树指出AI本身没有意识,无法理解精神。但它可以被引导去呈现精神性的结果。关键就在于创作者,他用自己的文化理解作为滤镜,去筛选和引导AI,最终输出的其实是创作者自身对非遗文化的解读和情感投射。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蒋依依形象地比喻,AI像一面镜子,它反射的是我们输入给它的东西。它或许不能传承‘精神’本身,但它可以成为传承精神的、一个非常强大的扩音器和翻译器。


作为技艺的守护者,陆勇妹道出了非遗真正的魂,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是当地人民精神世界的独特载体。比如作品里的太阳纹,它不仅是太阳,更是祖先对光明和生命源的崇拜。这些非遗里的情感和信仰藏在手艺人的老茧里,是看不见的魂,是用机器印不出来的温度。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韦宁导演分享了创作心得,首先是自己要理解和感受到那种魂的力量。通过和AI一起进行剧本创作,把蓝靛传承的问题置入故事里小满和外婆的对话中,再用AI工具生成角色形象,把一个个镜头变成视频,最终演绎出一段关于传承的真情故事。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当我了解到蓝靛染的技艺需要养缸、保持微生物活性,甚至以母女相传时,我被深深打动,"韦宁表示,"这不仅是技艺传承,更是一种生命力的传递。"


对于AI“翻译”传统可能带来的“失真”担忧,陆勇妹展现了开放包容的态度,现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关键在于要让古老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能用AI这种新语言让我们传统的非遗以全新面貌回到生活现场,让年轻人听懂并且喜欢,这是传统与现代双向奔赴的一件大好事。


蓝靛染与AI共织,非遗在数字时代重获新生


这场对话证明,当古老文化遗产遇见前沿科技,产生的不是冲突,而是美妙共鸣,AI不是要替代传统,而是为它找到新时代的表达方式,这正是非遗在数字时代获得新生的最佳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