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绮梦之旅》:为何这场“梦境”难以打动观众
《绮梦之旅》:玛格特·罗比+科林·法瑞尔,却让人睡着了?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电影《绮梦之旅》讲述了男女主人公通过一家神秘的租车公司,借助GPS的指引,重返各自人生中的关键时刻的故事。

然而,尽管影片以梦幻卡司为邀请函,请观众进入一场奇幻旅程,却在上映后遭遇差评,观众评价“做作”“看到一半睡着了,让人想离开影院”。梦醒时分,尴尬离场,谁来为破碎的银幕梦境买单。

本期《今日影评》邀请到北京电影学院教师冯梦瑶,一起来聊聊这部电影《绮梦之旅》。
一场类似梦境的奇幻之旅
影片以“梦境”为核心概念,但冯梦瑶指出,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梦境,而是一场类似梦境的奇幻旅程。主人公通过穿越不同的场景,重温人生的重要节点,解开内心的心结,并在旅途中逐渐萌生爱情。

这一设定让人联想到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与游戏《双人成行》的结合,导演通过“门”作为结构化的节点,将不同场景串联起来,试图带领观众跟随主人公探索过去、疗愈创伤,最终实现自我和解与情感连接。
影片中的场景设计是隐喻与创伤的交织,每个场景都承载了特定的情感与象征意义。

例如学校与医院的场景代表男女主人公情感创伤的原点。女主人公重返母亲去世的医院,面对未能送别母亲的遗憾,这一场景成为她心结的具象化表现。

灯塔与博物馆,展现了男女主人公的前史,挖掘他们过往的记忆与情感背景;饭店了反映两人在现实中的困境与处境,而家则象征与自我和解的终点,是旅程的归宿。

这些场景通过“门”的意象串联,形式上新颖独特,试图以高概念的叙事方式吸引观众。然而冯梦瑶指出,这些场景的设计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入的情感挖掘与叙事逻辑,导致观众难以真正沉浸其中。
梦境为何难以入梦?
对于《绮梦之旅》遭遇的大量差评,冯梦瑶认为,影片的问题主要出在编剧被高概念“绑架”,导致形式大于内容,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人物塑造单薄,男女主人公的设定虽然明确,男主不愿敞开心扉,女主因不安而控制不住出轨倾向,但影片未能在旅途中展现两人之间的化学反应。

他们的互动更像“各自看病”,缺乏情感上的相互托底与疗愈。观众甚至不知道主人公的职业或生活背景,他们仿佛活在一个“架空的空间”中,难以引发共鸣。
逻辑漏洞,影片中的某些情节设计显得突兀。例如,男主人公以40多岁的中年形象回到高中,却被所有人当作年轻时的自己,这种设定缺乏现实依据,让观众感到困惑。

最后一幕中,男主与一位年龄相仿的女性,被误认为是妻子,实际却是母亲,更是让观众感到“烧脑”且不合理。

高潮部分失色,影片最后的一场车祸本应是戏剧性转折点,却处理得过于形式化。车祸中撞到的鹿,其“毛线肠子”成为一个装置化的隐喻,削弱了情感冲击力。男女主人公躺在剧场中的画面,虽然试图呼应影片的梦境主题,却让观众感到失望与不满足。

演员表演受限,观众吐槽男女主人公“总年纪超过80岁”,缺乏化学反应,台词像“对着空气墙呢喃”。冯梦瑶认为,演员本身并无大问题,他们都是有代表作的优秀演员,但剧本未给予足够的表演空间。

谁该为“破碎的梦境”买单?
面对观众的批评,冯梦瑶认为演员不应承担主要责任,两位主演的表演并无明显瑕疵。影片本应通过旅途展现男女主人公的自我反思与相互疗愈,但情感关系的建构却显得薄弱,未能让观众“入梦”。
问题的根源在于编剧与导演过于执着于高概念的形式,忽略了内容的充实与人物的真实感。冯梦瑶将《绮梦之旅》的导演与《风林火山》的导演麦浚龙进行对比。两人新作却因过度追求高概念而失衡。

她指出,高概念本身是创作者的灵感火花,但若过于执着于形式,可能导致叙事空洞。年轻导演需要警惕“被概念绑架”,应在概念之下注重内容的清晰表达与情感的真实传递。

《绮梦之旅》以奇幻旅程为噱头,试图带领观众进入一场关于爱情与和解的梦境。然而,形式大于内容的处理、单薄的人物塑造以及缺乏化学反应的情感线,让这场“梦境”难以打动观众。
创作者应在高概念的灵感之外,更多关注叙事的逻辑性与人物的真实感。只有“松绑”概念的束缚,回归内容的本质,才能让观众真正踏上这场奇妙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