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1905电影网专稿 《志愿军》三部曲在2025年国庆档迎来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为这段跨越三年的银幕征程画下圆满句号。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绝地黑号网专稿 《志愿军》三部曲在2025年国庆档迎来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为这段跨越三年的银幕征程画下圆满句号。


影片上映首日票房夺冠,领跑国庆档。作为三部曲的终章,《志愿军:浴血和平》聚焦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后直至签署《朝鲜停战协定》期间的“边打边谈”的作战历程,通过双线叙事既呈现了前线战场的浴血奋战,又展现了谈判桌上的智慧较量。

 

这场历时747天的朝鲜停战谈判,创下世界军事史上最长的谈判纪录,期间经历158次大会、733次小会、5次中止谈判。影片让观众看到:正是前方战士的浴血奋战,为后方谈判赢得了底气;而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也彰显了大国风范与智慧,为和平吹响了号角。


《志愿军:浴血和平》在延续系列恢宏战争场面的同时,更深入挖掘战火中的人性光辉,让观众看到一部不仅拍出“硝烟味”,更拍出“人情味”的战争片——而这,正是当下观众最期待看到的战争电影。


01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战争场面依然保持系列水准,上甘岭战役的坑道作战、金城战役的激烈交战、铁道运输的反“绞杀战”等大场面战斗戏份层层升级,一场又一场的前方交锋愈加猛烈来袭。


优秀的战争题材电影绝对不会忽略刻画战争中的动人情感。《志愿军:浴血和平》就编织出了一幅众生画卷,饱含亲情、战友情、师徒情、同胞情等多重情感维度。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在前作中,李想、李默尹、李晓一家三口在铁原阻击战中曾短暂团聚,可惜李想不幸牺牲,李默尹生死未卜。到了第三部,李晓担任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团翻译,她想为和平而战,想找寻父亲下落,这份来自家人的信念支撑着她继续前行。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谈判中立区中方军事警察姚庆祥当兵六年,从没有回过家,最大的心愿是为母亲拍张自己的照片,让她看看儿子如今的模样。


遗憾的是,身在中立区的他,坚守准则与底线,面对伪装而来的敌人,面对死亡的威胁,为了和平大局仍未选择开枪。但他为母亲寄送自己照片的心愿,却未能如愿。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挺身而出,用胸膛堵住敌人的枪眼、壮烈牺牲。生前,他和战友凑钱买了一瓶蓝墨水,因为他想练好字,给母亲写一封家书。


这些朴素的愿望,在和平年代或许平常,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军工专家吴本正在《志愿军:存亡之战》中答应战友张孝恒,要找到他的弟弟张孝文。出于同胞情谊,吴本正找到张孝文后努力帮扶着他,更不希望张孝文成为坦克手,像他哥哥一样牺牲在坦克里,推动张孝文转学坦克维修专业,以守护新中国武器的未来。

 

最终,他们俩在金城战役中并肩作战、历经生死,也收获了宛如亲人般的战友情谊。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片中,林月明与朝鲜阿玛尼之间以一碗白粥相系的善意交汇,这又是一份超越国界的大爱。


朝鲜阿玛尼的女儿和女婿在战争中去世,独自带着外孙生活。听闻朝鲜停战谈判中方代表团翻译队队长林月明的胃不好,每天都会端着一碗白粥在门口等她。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这些细微却真挚的情感,构成了影片动人的情感底色。每一份情感的流露,都在冰冷的战争焦土上点燃了人性的暖意。炮火硝烟击不散的,就是这些浓浓的人情味!


02


作为系列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成功地为前三部建立的情感线索画上落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把串联起李家三口亲情的钥匙。这把钥匙,父亲李默尹出征时随身携带,女儿李晓辗转各地也随身携带,父亲在牺牲前,将钥匙放进水壶顺水漂走,是想把钥匙留给儿子李想,他能“回家”是心中的念想。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当这把锈迹斑斑的钥匙被成功找回,交到老年李晓的手中,一句“你们都回家了,真好”,不仅打开了李家的大门和李晓记忆的闸门,也打开了无数观众情感的阀门。


一把钥匙,串起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锁住战争年代最深沉的思念。李家三口正是千万个在战争中离散的小家的缩影,他们为国而战,却始终不忘心底的家。


这种“小家”与“大家”的共鸣,形成了《志愿军》三部曲最深刻的情感张力。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在三部曲收官之际,《志愿军:浴血和平》也完成了主要人物的成长弧光。


在《志愿军:雄兵出击》中,李晓以中国赴联合国代表团翻译助理的身份,向世界传递中国的声音,那时候的她初登国际舞台,还比较青涩稚嫩。


到了《志愿军:存亡之战》,李晓来到炮火前线,与父兄身处“同一战场”。她在铁原阵地向敌军喊话“Go home!”,高呼“子弹杀不死歌声”。虽然经历了战火的洗礼和失去至亲的痛楚,但这并没有压垮她,反而让她更深刻地理解了父兄守护的是什么。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再到《志愿军:浴血和平》,来到谈判场的李晓真正懂得了和平的意义,有了更大的成长。


面对亲人、战友的相继牺牲,李晓一度无法相信和平,质问林月明“和平在哪里?这个世界真的有和平吗?它真的会来吗?”李晓陪伴林月明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慢慢从她身上领悟到对和平信念的坚守。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林月明的丈夫在新中国诞生前一天牺牲,即便她身患重病,也想坚持到看到签订《朝鲜停战协定》的那一刻。她和队员们在谈判中立区用石头摆放和平鸽,就是想告诉全世界中国人热爱和平。


李晓接替林队长坐上谈判桌,她表现沉稳。这个在敌方谈判代表眼中弱不禁风的小姑娘,展现出无所畏惧的强大力量,向他们强硬地说出“No!”和“Get Out!”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林月明把对和平的期待和守护传承给了李晓。她的蜕变不仅体现在专业能力的提升,更体现在对和平理解的深化——那些看似不合时宜的石头鸽子,与战场上英勇奋战的战士一样,都是在守护着和平。


李晓从最初渴望小家团圆的女孩,到最终成长为一名懂得为何而战、为何而谈的坚强战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人。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杨三弟的成长之路和情感线索一样,贯穿了整个电影系列。


在第一部时,他是“不会开保险”的通信排新兵,面对战争有恐惧和迷茫。因为自己未能及时开炮导致排长牺牲,令他深陷愧疚。到了第二部,他蜕变为能够勇敢直面敌军的铁血战士,主动承担战损记录工作,去记录每一名烈士的姓名与事迹。


到了最终章,杨三弟拍摄记录下战士们的笑脸,成为内心更强大且能温暖他人的存在。他用纸笔和相机让英雄留有姓名、留下面容,为历史存证。他的转变展现了战争中的另一种英雄主义——不仅勇于战斗,更懂得铭记。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李晓和杨三弟这两个角色都跳出了传统战争片的英雄人物模板,“家”与“国”在这些人物的成长轨迹中自然融合、沉淀,让志愿军精神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始终保持着个体的温度。


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抗美援朝的历史,更是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牺牲、一代人的传承。


《志愿军:浴血和平》注入了血脉共振的情感浓度,使得不同年龄段的观众都能在影片中找到共鸣点,适合全家一起观看。


三代人也许有不同的泪点,不同的触动:老一辈观众能在影片中回望岁月,寻找时代记忆;中青年观众在恢宏战局中体会家国责任,孩子们则通过鲜活的英雄故事,理解课本之外的历史温度。


首日票房领跑国庆档 《志愿军:浴血和平》够顶!


尤其当片尾呈现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仪式,当真实的抗美援朝老兵出现在银幕上,电影里的历史与眼前的真实,在这一刻相互交融,令人动容。


银幕上的“立国之战”与银幕外的“举家相伴”在此交汇,每个走出影院的观众都能感受到家国情的感召,感知和平的来之不易。


《志愿军》三部曲陪伴了我们三年,最终章在国庆再度相约,一起去感受那份穿越时空的人情温度,共同致敬不该被遗忘的峥嵘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