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铭记 | 杜江讲述人民抗战的智慧丰碑

今日影评·铭记 | 杜江讲述人民抗战的智慧丰碑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在抗战历史的浩瀚篇章中,电影《地道战》《地雷战》《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等经典影片,以光影为笔,记录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这些影片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中国人民在敌后战场上智慧与勇气的真实写照。
今天,作为历史讲述人,演员杜江带我们走进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沿着这些光影足迹,重温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岁月,感受中华民族压不垮、打不倒的精气神。
敌后战场,把敌人后方变成前线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凶悍的日军,在平原无险可守、山区敌众我寡的绝境中,中国共产党抓住有利时机,在华北、华中、华南和东北开辟了四大敌后战场,彻底打乱了日军作战前线与后方的划分,将敌人的后方变成了前线。
这种战略创新极大地改变了敌我双方的作战规则,使日军在侵略中国的土地上寸步难行。整个村庄化作战斗堡垒,人民群众用智慧与韧性,构筑起一道道无形的铜墙铁壁。
在冀中平原,地形一马平川,藏身不易,乡亲们便将智慧深埋地下。他们将土炕、地窖连成地道网络,家家户户结成一张隐秘的战斗之网。
电影《地道战》中那个经典片段令人印象深刻:敌人端着枪闯进院子,村民掀起炕席瞬间“消失”,转眼便在村外树林里架起机枪反击。这不是简单的躲藏,而是将平原变成了“敌在明处,我在暗处”的迷魂阵。地道战以其独特的战术,让侵略者在中华大地上陷入困境。
在山东海阳县,乡亲们将“土办法”发挥到极致。面对物资匮乏,他们用石头、瓦罐制作雷壳,用硝石、硫磺配制土炸药,发明出头发丝雷、子母雷、踏雷、路雷等各式地雷。全村人凑硝石、捡碎铁,铁匠炉日夜不息,将家当、热血和生存的希望铸成反抗侵略的武器。
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展出的石雷,正是抗战时期物资稀缺下村民智慧的结晶——石头中间挖洞,填入炸药,炸裂的碎片成为攻击敌人的利器。这些“土办法”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创造力,更彰显了他们不屈的抗争精神。
飞虎队与无影手的抗战风采
在敌后战场的银幕呈现中,《铁道游击队》和《敌后武工队》为我们定格了两群耀眼的身影——穿梭铁轨的飞虎队与潜伏敌区的无影手。
《铁道游击队》中,鲁南铁路工人以扳手为武器,在飞驰的火车上如履平地,扒火车、炸桥梁,每一次行动都惊心动魄。
新版《铁道飞虎》大胆创新,将所有大事件从夜晚改为白天,增强了视觉冲击力,让历史故事更贴近当代观众,缩短了年轻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感。这种方式不仅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更让他们通过电影了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
《敌后武工队》则展现了另一种智慧。冀中武工队员化身货郎、商人,在敌人眼皮底下侦察、锄奸,在寻常巷陌中构筑隐蔽战场。他们用灵活的伪装和机智的行动,展现了最坚韧的抗争精神。
这些银幕上的战斗风貌,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展现了敌后战场以持久战理论为指导,持续消耗敌人、积蓄反攻力量的战略智慧。
人民的力量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
敌后战场的胜利,靠的不是先进的武器,而是人民群众将家变成战场、把自己变成战士的决心。抗战中,人民用“万条计”应对敌人的“千条计”,以智慧和韧性书写了不屈的抗战史诗。
在焦庄户地道战遗址纪念馆的零零后讲解员王雨婷分享,她讲述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先辈留下的需要年轻人扛起的担子。每一位参观者来到这里,不仅能了解当年发生的故事,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团结一心的磅礴力量。
这些光影里,藏着一个民族最朴素的生存哲理:没有翻不过的山,没有过不去的坎。只要攥紧拳头,拧成一股绳,再强大的敌人也挡不住人民的力量。
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正是敌后战场的真实写照——土里藏的、水里游的、山里伏的,不仅是抗争的智慧,更是一个民族压不垮、打不倒的精气神。
这些抗战影片和历史遗迹,不仅是过去的回响,更是未来的启示。它们提醒我们,抗战胜利的背后,是无数普通人用智慧、热血和生命铸就的不朽传奇。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缅怀先辈,更是传承那份不屈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股“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四面八方齐开战”的精气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面对挑战、勇往直前。让我们从光影中汲取力量,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扛起先辈的担子,书写属于我们的时代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