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影评·铭记 | 李晨讲述无名英雄的暗战传奇

今日影评·铭记 | 李晨讲述无名英雄的暗战传奇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在北平以西,妙峰山层层叠叠的褶皱深处,藏着一座不见硝烟不闻炮声的战场——平西情报联络站。这里连接着北平、天津、保定、东北等地,电波从这里穿透封锁,情报与物资由此秘密运送。
抗日战争年代,情报员隐姓埋名,如星子沉入暗夜。他们传递的密电曾扭转战局,却从未留下自己的姓名。他们潜伏敌营,面对严刑视死如归,他们以赤胆忠心赴汤蹈火,用忠诚信仰忍辱负重。以情报信息为武器,于无声处建奇功,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今日影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策划——《铭记》,本期节目历史讲述人李晨带您回到平西情报联络站,看隐蔽战线的英雄,发出永不消逝的电波。
山河褶皱处,藏着不见硝烟的“战场”
“如果用一句话形容隐蔽战线,这些地下尖兵们,那就是胜似雄兵十万。”平西情报联络站运营负责人闫玮这样说道,“平西情报联络站当时是华北地区最大的一个情报机构,它对联系这个东北抗联是重要的关系纽带。”
“像苏静同志就是我们情报站的一名电讯员,白天正常的习作,然后晚上就到这个山洞里边,进行隐蔽的情报的收发。”
大家现在看到的山洞,是模拟隐蔽战线同志当年工作的环境。但真正的那个山洞,连身子都站不直。苏静同志其实是一个化名,那当时像在隐蔽战线有很多同志们其实都是化名的,真实的姓名和事迹不为人所知。
闫玮还提到:“那电影的这样的一个艺术表现方式,就是将他们身上每一个人的事迹凝聚成一个具象化的呈现,诠释着无名英雄们的这种奉献和担当的这个精神。”
推开这扇门,仿佛听见发报机在滴答作响,油灯将人影投在斑驳的墙上。窗外雨下得密,雨丝织成的莲雾里倒让人想起隐蔽战线的他们。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
在枪口的包围下,李侠操作电台向千里之外的战友发出最后的电文。这一幕不仅仅是电影的经典镜头,更成为几代人心中对英雄的永恒记忆。在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情报战场是隐蔽战线上无声的搏杀。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他们智勇双全、胆识过人,穿梭于敌营虎穴,假扮商人,利用车辆掩护,以医院为据点传递情报。
杨母,一位平凡却伟大的母亲,坠城明志,呐喊着:“好儿子,娘信得过你。”这枚养母遗留的红戒,既是对子女殷切的思念,更是一把熊熊燃烧刺破黑暗的火炬。
银幕铸忠魂,电影定格英雄的奉献与担当
中国电影资料馆研究员李镇说道:“《永不消逝的电波》《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样的电影都是以隐蔽战线为题材的非常优秀的经典的中国电影。”
《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以发报员李白为原型,他在1926年就加入共产党,在抗战期间化名为李霞,牺牲的时候只有39岁。作为新中国成立的有杰出贡献的100位英雄之一,李白烈士的事迹基本上被复刻到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电影里面。
李镇还说道:“为了演好发报员这个工作,孙道临老师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学习发报,他就是一个真是会发报的一个演员。我觉得那一代电影人他们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他们都参与过战斗。”
“比如说王苹导演,她就有隐蔽战线的工作经验,所以在创作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和孙道临老师和袁霞老师有特别密切地配合。”
“严寄洲导演是也是一个军人,很早就参军了。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已经是90岁高龄了,他给我的印象是特别坦诚勇敢。”
“那他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电影里面,其实创造了一种姐妹花的范式。这种范式实际上在《风声》里面其实两个女主角的对手戏,就有这种继承和应现。”
“今晚信息不出,组织要覆灭,我顶。你要活着,设法带信息出去。我就是老枪,我命令你举报我。”
这是电影《风声》中两名情报人员深陷危难的最后对话。顾晓梦缝在裙子上的摩斯密码,无声泣诉着。
“只因民族已到存亡之际,我辈只能奋不顾身挽救于万一。我的肉体即将殒灭,灵魂却将与你们同在。敌人不会了解,老鬼老枪不是个人,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风声》导演高群书说道:“这个旁白是顾晓梦的完全的心声,这就是那个年代人的伟大。我拍《风声》之前更多是被这群人感动,我至今还在研究隐蔽战线的这一大批人。”
“顾晓梦这个角色最好的参照就就是赵一曼,就是当年的一个日本人,他现场的实际上是实行审讯现场的记录员,极其详细的记录每一天给她使了什么样的酷刑,这不是炼狱是什么?”
如果我们不用上帝视角去平视《风声》,就能深切感受到,地下情报员真是在刀尖上的舞者,舍我其谁,这群人着实令人敬佩。
无名铸丰碑,微光破长夜。那无声的血色针脚,正是民族危亡之际万千志士的绝唱。当光影淡去,幕布落下,请铭记那些未曾显影的面容,那些静默消逝的功勋。所有无名英雄终将化作璀璨星河,于民族记忆的天穹之上恒久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