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电影去打卡!这些取景地藏着更燃的“番外篇”

跟着电影去打卡!这些取景地藏着比剧情更燃的“番外篇”收起
绝地黑号网专稿 在影像艺术蓬勃发展的当下,电影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娱乐载体,成为连接历史记忆、人文精神与现实生活的重要桥梁。
本期《今日影评》节目邀请到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孙佳山,一同走进《南京照相馆》《浪浪山小妖怪》《长安的荔枝》等影片的拍摄地,探寻电影之外的光影魅力,感受历史现场与银幕叙事的深度交融。
历史回响:《南京照相馆》拍摄地的精神共振
《南京照相馆》上映仅一天,其拍摄地便宣布正式对外开放,大批观众纷至沓来。从网友发布的短视频中可见,现场气氛凝重而肃穆,人们怀着崇敬之心走进这片承载着特殊历史记忆的场景。
孙佳山认为,这一现象本身便是影片的巨大成功。“广大观众观影后好几天情绪都难以平复,通过普通人的代入感,让我们觉得今天依然与当时的老百姓有着血脉相通、息息相关的情感链接。”观众在观影后主动走进历史场景,与那段峥嵘岁月产生精神共振,越来越多人通过实地体验,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
网上关于《南京照相馆》拍摄基地的评论充满了历史厚重感:“爬上城墙,从彼时的破碎到如今的繁华,我看到了一座城市的不屈”“带孩子一起来,历历在目,勿忘国耻”“那些弹孔和胶痕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这些真挚的感悟,正是历史场景与观众情感碰撞的生动写照。
据孙佳山介绍,《南京照相馆》的核心拍摄地以1:1比例复刻了南京当年的华东照相馆,无论是建筑风貌还是场景布置,都秉持着尊重史实的真实性原则。这种严谨的创作态度,让观众在影院观影时获得了强烈的代入感;而走出影院来到拍摄现场,沉浸式体验则带来了更为深刻、独特的感受。
“无论是老金躲过的衣柜,还是主人公冲洗照片的场景,仿佛能看到影片中人物的身影,感受到他们在苦难中守护真相的坚韧与精神力量。”这里既是电影情节的延续,更是历史的回响,让观众在现实场景中与历史对话,与先辈共鸣。
山海铭记:东极岛的英雄叙事与自然洗礼
除《南京照相馆》拍摄地外,东极岛也因影片热度迎来了大量观众。人们来到这里,不仅为缅怀1942年那些英勇无畏的渔民,也被东极岛壮丽的山海风光所吸引。这种自然风光与沉重历史的交织,产生了独特的文化碰撞。
孙佳山分析道:“无论是现场的自然风光,还是电影中的紧张情节,都进一步散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并非电影院观影的闭环体验,而是一个开放的、开源的过程。”
观众用脚步丈量与英雄、与历史的距离,在自然风光的洗礼中,对生命多了一份敬畏之心。此时的东极岛已不再是简单的地理坐标或小岛,而是一个承载情绪与情感的入口,通向1942年那段真切的历史现场。
当人们走进里斯本丸纪念馆,便与当年的历史现场建立起有效的影像关联。在实地探访中,人们更能深刻感受到中国人骨子里的担当与责任。历史的伤痛与英雄的壮举,在山海之间代代相传,自然景观与人文记忆的融合,让东极岛成为铭记英雄、传承精神的重要文化地标。
古建新生:山西热土上的文化传承
暑期档的《浪浪山小妖怪》让观众的目光聚焦于山西的热土与古建风华,进一步激活了当地的文旅资源。孙佳山回忆,早在去年,《黑神话·悟空》便已产生立竿见影的带动效应,让山西的诸多风景名胜与文旅资源获得了世界性的话题传播效应,这一现象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
在《浪浪山小妖怪》的加持下,山西的文旅资源、自然风光与文物古迹都成为了“活态的遗产”,能够与观众进行更好的对话。影片中出现的大同永安寺、善化寺等景点,瞬间成为夏季旅游热点,吸引大量观众在观影后前往实地游玩。
孙佳山指出,这一现象的本质,在于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电影在此过程中提供了重要启发。当古老的建筑、传统的文脉通过银幕走进大众视野,再经由观众的实地探访获得新的生命力,传统文化便在当代社会中找到了新的表达与传承方式,青砖灰瓦间流淌的传统文脉山韵,也因此被更多人感知与珍视。
荔枝为媒:阳春小城的历史与诗意
《长安的荔枝》则将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阳春——一个原本不太为人熟知的小县城。孙佳山曾于2023年春天前往阳江阳春度假,对当地的地理风貌有着深刻印象。阳江北部的阳春拥有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即溶洞地貌),影片中古荔枝园的场景、策马奔腾运送荔枝的画面,均拍摄于漠阳江旁的古道上。
“荔枝运送过程中的颠簸与辗转,是对历史场景的生动复刻与还原。”孙佳山表示,银幕上的画面自然真实,具有强烈的地域文化与地理地标特征。阳春与荔枝的历史渊源深厚,二者的结合堪称“双向奔赴”。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阳春的自然之美与历史底蕴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这座小城因电影而被更多人知晓,当地的古驿道、古荔枝园也成为人们探寻历史诗意的好去处。
影旅融合:从寻常之地到文化地标的蜕变
近年来,不少普通地方因一部电影的带动,从寻常之地蜕变为文化地标。孙佳山认为,这些变化真切反映了当代人对历史记忆与人文精神的深切关注。“从深层来看,观众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影过程,他们在观影后走进现实,进一步寻找情感归属与精神依托。”
电影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桥梁与钥匙的角色,为人们打开了更广阔的世界与视野。这是当代电影发生的重要结构性变化——越来越多人通过电影与历史、与传统文化建立连接。电影不再是孤立的艺术作品,而是成为激活文化资源、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让沉睡的历史场景、小众的文化景观走进大众视野,在与观众的互动中获得新的文化生命力。
从《南京照相馆》拍摄地的历史回响,到东极岛的英雄叙事;从山西古建的文化新生,到阳春小城的荔枝诗意,电影正以独特的力量重塑着人们与历史、与文化的连接方式。当观众走出影院,踏上探访拍摄地的旅程,抚摸东极岛被遗忘的时光,轻嗅阳春古驿道残留的荔枝香,细听南京老巷里沉淀的岁月悠长,便在现实与光影的交织中,完成了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对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