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1905电影网专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要收”。 这句话如今常在互联网上被用来自我调侃,意指不同年代的人总有一些自己热衷收藏的物件。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绝地黑号网专稿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破烂要收”。


这句话如今常在互联网上被用来自我调侃,意指不同年代的人总有一些自己热衷收藏的物件。


它们或许并不昂贵,却为收藏者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情绪价值。比如,不少办公室白领会将各大奶茶品牌在不同时段推出的限定联名杯套或纸袋视若“珍宝”。


同样的风潮也蔓延到了电影市场。


如今在不少影院的检票口,观众可以凭电影票根兑换周边产品,或是参与特定观影团获得赠品。这些周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复杂的衍生品,大多设计简单,如贴纸、透卡、纪念票根等轻量级的“谷子”(音译“Goods”,泛指源自二次元文化的周边商品)。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甚至有人会为了这些周边特意走进影院,其中最执着的莫过于自称“海报佬”的电影海报收藏爱好者。在首映活动或主题观影现场,总能看到几位手持海报册的影迷——对他们而言,这些纸品承载着超越电影本身的特殊意义。


在“电影+”的时代,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物件,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开辟出一片新的天地。


01


小五特别喜欢混迹于各种观影团——用她的话说,那里的场子“同好浓度高”,气氛热络,更重要的是,“能捞到好多好玩儿的物料”。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这些东西真的会让人开心!虽然不贵重,可能也就是个小纸片、小贴画,但就是能让一场电影变得更完整、更值得。”这个暑期,她为了《罗小黑战记2》反复刷片,也顺手攒了一堆周边,有官方的,也有粉丝自制的,“摆在一起看,特别有成就感。”


如今不仅是电影,连看演唱会都常会遇到粉丝自发发放应援物,他们称之为“无料”。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这个词根植于二次元文化,指“非商用的免费小物件”,形式五花八门,有贴纸、明信片、吧唧、海报、钥匙扣……像《罗小黑战记》这类自带二次元基因的IP,自然是“无料”的高产之地。


有意思的是,《罗小黑战记2》官微也曾明确表态:“全系列不开放同人周边贩售,但允许自制与赠送,只要不盈利、不商用即可。”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如今,不少片方也学聪明了,开始靠周边撬动观影热情。比如《浪浪山小妖怪》点映时,就特意设置了“物料特供场”,观众凭票就能领取一份主题周边。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小灰运营着一个二三线城市的观影团,他非常直白:“不管‘官方’还是‘无料’,我们必须做——毕竟资源有限,争取不到太多官方周边,我们就自己来。只要片方不明确反对,我们就乐意搞。”


尤其是这几年各地观影团越冒越多,不光北京、上海,就连小灰所在的城市,稍成规模、稳定运营的团就有三个,还不算影城自己组织的。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周边,正在悄悄变成观众选场次的一个重要参考。


“来看我们活动的人,很多会优先选有物料的场。大家甚至会权衡时间、地点和物料好不好看、丰不丰富,再决定要不要报名。”小灰还注意到,有些人就是冲着这些“可爱的小垃圾”来的。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这种心态也在反向影响观影团的运营策略。


不过很多团在“无料”设计上仍倾向于通用模板:太突出的设计需要审美门槛,不是人人都买单;而设计越精致,成本也越高。大多数团走的还是薄利多销路线,对于二三线城市票价来说,高昂的周边成本反而是一种压力。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相比之下,影院自己组织的观影团往往手握更多官方资源。


小韩是个海报控,他明显感觉近两年很多片子开始推出A3尺寸的海报专门给观众收藏,尤其是CINITY、IMAX这类特殊制式海报,设计独特、质感到位,简直成了“海报佬”眼中的宝藏。


02


在所有这些可爱的“小废物”当中,最受欢迎的还得是海报和纪念票根。


这两样东西成本相对友好,主要开销都花在设计和印刷上。别看只是小小的纸品,对很多收藏爱好者来说,它们承载的却是一场电影的回忆,是一份“爱屋及乌”的情感延续。甚至对一些“海报佬”来说,它们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电影本身。


小韩告诉我们,不同制式的海报往往采用不同工艺。


就拿 IMAX 来说,不同版本、不同合作款,材质和设计都可能不一样。比如《哪吒2》有一款艺术海报,就只能通过万达影城的 app 或在指定场次兑换。“像这种与高端制式深度合作的影院,常常有限定款式。为了集齐一套,很多人甚至会特意多刷几场。”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小韩还提到,在这方面,中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做法更成熟。不同院线会推出自己专属的院线版海报,每一款都有独特的印制工艺。不仅如此,这些影院几乎每周都会推出不同样式的海报,只有每周坚持观影,才能集齐所有款式。


“这样一来,不仅能精准戳中大家的收藏癖,甚至还能慢慢培养起定期去看电影的习惯。”小韩“潜水”在一个电影海报交流群,群里大家常常分享各地影院每周新出的海报。“偶尔遇到自己特别心动的款式,也会跑去二手平台收。不过要是碰上大热电影,很多海报价格一下子就翻了好几倍。”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我们观察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电影片方开始以海报作为特别周边福利。比如电影《你行!你上!》在点映的指定场次中,就推出凭票根领取限量海报和纪念票根的活动;电影《F1》同样将海报作为精美周边,在指定场次或者线上活动中送给观众。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万达影城在这方面布局更成体系。此前推出过“万达典藏海报”,后来又有了“典藏票根”,都吸引了不少忠实粉丝。再加上万达与IMAX一直深度绑定,不少IMAX特定版本的海报,只能通过万达的专属活动获取——这种“只有我有”的稀缺感,成功圈住了一大波影迷,让他们心甘情愿成为会员。


可以说,电影周边和纪念品,正在悄然变身影院营销的新赛道。尤其是当它们被贴上“限量”“典藏”的标签,更是一下子点燃了观众的收藏欲望。


它们不仅拉近了影院和观众之间的情感距离,更潜移默化地重塑着大家的观影习惯——让“去电影院”不再只是一次随意消费,而逐渐变成一种充满仪式感的持续体验。


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 竟然带动了他们走进电影院!


我们也会发现,越来越多人喜欢把这些收藏品晒到社交平台上,这种行为实际上为电影和影院带来了第二轮的内容传播。这一连串的动作,都在无形中提高了观众的到店频次——甚至有些原本打算等线上播出再二刷的人,也会为了集齐周边再度走进影院。这在客观上,也帮助影院提高了上座率和票房收入。


它们既是一段观影体验的实物纪念,也是一种情绪价值的柔软投射。


这些看似轻巧的小物件,实实在在地加深了“电影-影院-观众”之间的情感纽带,也让更多人愿意为了“拥有”的快乐,再次走进影院,享受一场完整的光影体验。期待未来片方和影院能在这些方面继续创新玩法,让“电影+”的想象空间持续拓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