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1905电影网专稿 电影《长安的荔枝》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70%的观众打出四至五星评价。“贵妃没吃荔枝,讽刺感拉满” “《长安的荔枝》笑中带泪”等词条冲上热搜。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解析《长安的荔枝》的“荔史”密码 时长:08:00 来源:电影网
展开

解析《长安的荔枝》的“荔史”密码收起

时长:08:00建议WIFI下打开

绝地黑号网专稿 电影《长安的荔枝》上映首日票房突破1亿元,70%的观众打出四至五星评价。“贵妃没吃荔枝,讽刺感拉满” “《长安的荔枝》笑中带泪”等词条冲上热搜。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这场跨越五千里的荔枝速递,不仅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更以“小切口”揭开盛唐之下、庙堂之外的民生多艰。正如影片所展现的,历史是电影深厚的土壤,而当历史留白遇上艺术想象,便碰撞出独特的“荔史”密码。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本期《今日影评》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著名唐史学家刘后滨,带我们一同解析这场“荔史”密码。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历史为骨:“荔枝”背后的叙事密码


刘后滨认为,电影的叙事比较严谨且紧凑,同时,故事的创作也存在一定的历史依据。“进贡荔枝这件事在历史上记载留白很大,但电影做了很细致的功课。”他举例道,《唐人笔记》中记载,天宝十四载六月初一日,唐玄宗在华清宫为杨贵妃庆生时,因岭南进贡的荔枝到场,将一曲乐舞命名为《荔枝香》;晚唐诗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诗句,更是对唐玄宗晚年消极怠政的讽刺。这些细节都被电影巧妙融入叙事。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关于“荔枝来源”的争议,刘后滨也给出了学术依据:“根据现在学者的研究,进贡到长安的荔枝大概率来自岭南。有学者根据唐代制度规定计算,短时间保鲜期内,十一天左右是可以运到长安的,这个故事讲述有学术支撑。”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历史留白与艺术想象:鱼朝恩与杨国忠的“故事性”


谈到电影对历史留白的补充时,刘后滨指出:“根据历史学家分析,天宝年间进贡荔枝的真正推动者更可能是来自岭南高力士,而杨贵妃幼年在四川长大,未必吃过岭南荔枝。但电影将鱼朝恩推到前台,更具故事性。”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他解释到,鱼朝恩虽在天宝年间已显心计,但真正“出圈”是在安史之乱后的唐肃宗、唐代宗时期。他聪明伶俐、善于算计,甚至掌握兵权威胁皇权,所以《长安的荔枝》中这样的设定也合乎情理。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除此之外,影片中杨国忠的形象令刘后滨印象深刻。他是杨贵妃堂兄,天宝年间唐玄宗年事已高,将外朝政事基本交给他。杨国忠一人兼领四十多个职事,管马匹、运输、财政、物资调拨,是典型的聚敛之臣。电影里他拿着腰牌就能调动国家资源的细节,精准刻画了盛唐败落的隐患——当权力集中于这样的“理财能臣”手中,王朝的危机已悄然埋下。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荔枝贡:盛唐兴衰的微观切口


从原著到电影,“运送荔枝”都是整个故事的关键设定。那么,“荔枝贡”为什么能够成为洞察那个时代的一个重要切口呢?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刘后滨认为,荔枝贡之所以能成为洞察时代的切口,正因其“珍稀性”的双重指向:“对长安、洛阳的普通百姓来说,荔枝并非珍稀,他们吃的是本地所产;但对帝王而言,它是追求口腹之欲的‘珍稀之果’,背后是滥用民力、劳民伤财的现实图景。”


刘后滨以唐代驿站制度佐证:“唐代急递马送赦书的快马,二十天左右可从长安运到西州(今吐鲁番);若送赦书,时间缩短一半,速度提升一倍,但人力物力消耗是几何级数增长。”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快马送荔枝”的急递,正是这种“劳民伤财”的具象化:当十丛荔枝被层层加码到两百丛,侗人果园尽毁;骑手接连倒下,十一户驿卒因不堪赋税徭役逃驿;李善德耗尽精气神送到的那一瓮鲜荔枝,何尝不是盛唐衰败的“加速度”缩影?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基层民生:唐朝盛衰的隐形注脚


谈及电影中基层官吏与民生的呈现,刘后滨直言“很有真实性”。


事实上,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节点就在天宝年间,“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一场安史之乱让曾经的繁华盛世跌入深渊。从运荔枝的底层官吏身上,我们能看到柳宗元《捕蛇者说》中为避赋税捕毒蛇的蒋氏,能看到白居易《缭绫》诗中洗绢帛的江南织女,也能看到从浙东运海鲜到长安的丁夫……他们的悲惨命运,正是唐朝走向衰亡的预兆。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荔枝贡”的教训深刻地验证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警示箴言:“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 不顾民生满足口腹之欲的王朝,终将自食恶果。

历史与艺术碰撞 解读《长安的荔枝》“荔史”密码


电影《长安的荔枝》以一颗荔枝为引,串起盛唐的繁华与疮痍。当历史留白被艺术点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帝王的一时欢愉,更是民生的沉重重量——这或许正是“荔史”密码最深刻的启示。